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融媒体中心2021-02-22 18:21:11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21-02-22 18:21:11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习健康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张丽珍


人民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做出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为“六个坚持”。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其核心要义和思路要求,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健康基础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与健康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形成了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重要论述的集大成,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健康与医疗卫生的论述、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论述、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论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系列指示及讲话”等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六个坚持”。我们要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以此来指导健康中国建设,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一、坚持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卫生与健康工作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历史已经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赤脚医生、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作医疗等制度普及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快速下降,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差距,也为改革开放积累了优质人力资本,支撑了我国经济发展奇迹。由于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利益集团对医疗卫生改革的影响;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避免了执政能力软弱,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缓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取得长足进展。进入新时代,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仍旧是党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卫生与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医疗、环境、食品、教育、文化等领域,必须坚持党在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卫生与健康领导体制,破除医药体制改革攻坚期的困难和阻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专门的职能机构,要遵循集中统一、科学谋划、统分结合、协调行动、精干高效的原则,聚焦重点,围绕人民健康目标落实工作。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协调本领域本地区卫生与健康工作,完善卫生与健康工作职责分工,既要强调各部门各方面合力、又要确保权责分明,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方案的实施。


二、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彰显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植根于“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做法,体现并证明了卫生与健康事业作为战略支撑的基础事业,适度优先于经济发展是一项成功的策略。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味着在资源配置及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与人民健康相关领域和产业,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完善保障国民健康的制度体系。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不仅是次序上的排位,而且追求质的保障,目标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注重“五全”,一是在全部政策中维护人民健康,并非将其视为一个短期的“社会运动”;二是覆盖全体国民基础上,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特殊人群;三是实行全生命周期过程,促进从孕期产检服务、幼儿园保健管理,到建立长期照顾及保险制度等建设;四是全民参与,重点在于落实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塑造健康生活方式;五是发展全健康产业,鼓励、支持、优化与健康生活相关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五全”是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环节。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


在对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进行调整与发展、总结卫生与健康领域一般经验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走一条“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众所周知,基层是群众感知、理解、检验党的健康政策及治理水平的重点地带。以基层为重点,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就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与健康领域各项创新。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造福人类健康。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强调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既要参照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及整体性特征制定各项制度政策,更要突出人民健康为了人民、人民健康依靠人民,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共享健康成果。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的根本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着力解决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短板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四、坚持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


健康中国建设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要以医药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动力,提高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三个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即各级医院的公益性定位尚未有效遏制其逐利冲动,医药行业“多、小、散、乱、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尚未有效实现。为解决这类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 “三医联动”改革,探索卫生医药改革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保基本”,强调政府负责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重点是保障人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以公益性为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并负责、大力支持基础医学研究,适当引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市场要有所作为。“强基层”,强调在经费支持、人才引进、基础设施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解决基层人才不足问题的同时,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建机制”才能落实“保基本”、“强根基”,关键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投入、绩效考核政策长效化、规范化。“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三医联动”的实现要在统一目标、统一思想基础上,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领导狠抓落实,以系统综合改革为着力点,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从机构改革看,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是要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优化职能定位改变过去“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更好维护人民健康。


五、坚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健康就是不生病,因此,在一些民众、健康产业从业者、甚至部分官员和研究者看来,“治病”就是保持健康的主要方式。这种传统的健康观念已被历史性地建构为一种特定逻辑链的价值理念、话语体系和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为“治病为中心” 的健康观和政策体系、过多地关注和应对生病后的救治而疏于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各国文明的基础上,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完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健康观追求更加全面的健康,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关系。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树立从全面改善健康影响因素提高健康水平的“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内涵三层要义:健康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健康并非“消耗性投入”、而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把卫生与健康从少数部门的业务工作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将卫生与健康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超出了以往医疗卫生部门和相关行业,指向多个部门的职责担当,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这就要求多个部门“守土有责”,不能仅仅将其片面理解为每个地区建立“大机构”包揽一切,而是要适应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人类健康与健康生态系统关联,健康的概念从临床医学中的个体健康、群体的大众健康延伸到了与人类健康相互作用的环境的健康,包括自然与社会、文化与技术、个体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等关系。自然生态健康、社会生态健康、政治生态健康是“大卫生、大健康”的关键性特征。


六、坚持“五大重点改革”的“方案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五大重点改革”的“方案图”坚持问题导向,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需求侧管理以普及健康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民众普及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少生病不生病目标。供给侧改革涉及四大板块内容。一是政府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投入,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二是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就医疗卫生系统而言涉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救治药品、医疗费用等体系建设,以解决有地看病、有人看病、有药治病、有钱看病问题;就医疗系统之外体系而言,要求国家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是建设健康环境。环境和人的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是决定人类健康与否的关键和基础,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等。审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意味着“环境—社会—医疗”立体卫生模式对以医疗卫生平面模式的超越。物理环境主要涉及整洁的乡村人居环境、全民健身活动空间的可及性、饮用水及生活环境的安全等;社会环境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谐的社会秩序等;制度环境重在保障和捍卫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制度观和政治认同。环境和健康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具有危害和保护的双重特性。四是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医药、信息、装备制造相关产业以及医疗康复、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健身养身等新兴产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人民健康事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人民健康事业”这个重大课题,指出要坚持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坚持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坚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坚持“五大重点改革”的“方案图”。“六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体现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谋划,在推进人民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坚持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战略定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道路是根本道路、坚持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坚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是指导理念、坚持“五大重点改革”的“方案图”是重要路径。“六个坚持”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逻辑严谨的整体,要共同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重整体重系统的思想认知,又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卫生与健康工作领域的基本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卫生与健康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把我们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特征,为正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以公共政策推动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9QBL215)。(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及党的制度建设。)


来源:健康中国观察


责编:韩琳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