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为什么说健康中国建设是系统工程

编辑部2018-10-08 18:17:21
健康阅读:
来源:学习健康小组

2018-10-08 18:17:21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系统工程(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据9月26日学习健康小组文章《健康中国建设是系统工程》。

健康中国是系统工程,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全民健身、国民教育等多个领域、部门和行业,从而必然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和统筹,并做到多部门协同综合治理。当前在具体落实时,又必须抓住“牛鼻子”即带动全局的关键点,包括加快不同人群间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强化预防优先、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健康治理的升级等。

微信图片_20181008182636.jpg

习近平与养老院的老人们(资料图片)


(一)优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

中国已基本实现缴费型医疗保险模式下的全民医保目标,且筹资规模和保障待遇在稳定提高。进一步优化全民医保制度是推进和保障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推进健康老龄化,回归理性的医养结合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老龄化。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和促使医养结合方式回归理性至关重要。


在养老方式上,应当摒弃年到60岁即被视为老年人或者自甘纳入需要照顾之老年行列的思维惯性,更需要改变舍得花钱买药而吝于锻炼与健康饮食,以及不愿继续贡献于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改变正常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这些现象并不罕见,它不仅无益于老年人的健康,反而会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损害。因此,应当提倡老年人遵循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社会。


1、医养结合的前提是医养分清。目前普遍存在的在医院里大建养老院和在养老院里建医务室的行为是非理性的方向,不仅降低了服务专业性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模糊了机构边界、制度边界和权责界限,滋生医保基金套用、各式交叉补贴、暗度陈仓等。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和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法人单位,产权、责任边界清晰。医养需结合的对象是整合性的服务,而不是机构的结合或其在地理上的临近。医养结合的目的是应对服务递送体系的碎片化、不连续和缺乏协调,从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系统的、连续无缝的服务。


2、医养结合的基础是医养两个体系的完善。医养结合中很多现实困境来自医疗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或是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只有在两个体系相对完善的情况下,由相应的主体提供服务、相应的保险根据规则进行购买支付、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和协调,才能实现服务的有效传递与资源的合理使用。在两者错位或是异化的情况下,几无可能实现理想的结合。


3、医养结合的方式或途径应是市场化,而非行政主导;政府可以引导,却不宜干预。目前行政命令推动下的医养结合模式效果不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协作缺乏共同利益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相应的补偿、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实现互赢,可使各利益主体提供更好的整合服务,也才能可持续发展。


4、政府现阶段应聚焦于“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面向需要长期照料护理的(半)失能、(半)失智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机构应是政府着力之重点,对于以健康老人为目标群体的、享乐型养老机构及面向极少数人群的高端机构则应交由市场自发调节,不应列入政府补贴之列。功能异化的还有日间照料中心,接受了政府的大量补贴但大多数异化为健康老年人活动中心,真正需要日托护理服务的老人得不到有效服务。在基本服务供给体系尚未成熟前,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证基本面的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公立机构也往往呈现两极状况:要么环境服务皆好、价格适中,但普通民众排队也难进;要么成了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样板工程”,空置率高,使用率极低,存在严重资源浪费。


(三)重视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控制慢病发展态势


据统计,居于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前几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而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中国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此外,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也加剧了慢病扩展态势。可见,普遍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基本上都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环境密切相关,从而通过“关口前移”都是可防可控的。


中华文明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今日仍旧适用。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需要明确个人及其家庭应是维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调动其对于健康的关注、提高其关于慢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包括引导国民养成戒烟限酒、科学运动、健康饮食等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方面,需要加大治理与改善环境的力度,切实控制大气、土壤和水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环境方面,减少工作场所不安全因素和职业伤害。相关行动还必须通过制定或修订及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得到刚性法治保障和落实,如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控烟立法、污染防治法、全民健身条例、提高烟酒税收等。


(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进健康治理的现代化


技术手段对建设健康中国的相关制度的作用不能被低估,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必须有技术支撑。以大数据为例,其一,利用大数据可以了解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重要性的相对排序及其变化,包括环境、生活生产方式等。这些情况不能仅靠经验判断,需要大数据提供规律,使得相关决策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二,大数据有助于掌握国民的健康状况和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疾病谱的发展变化及疾病区域结构分布等。目前中国的中老年人中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比例偏高,出生健康预期寿命和出生预期寿命间有8年时间差,提高健康预期寿命并缩短这一时间差是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


其三,大数据有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治理体系。例如大数据可运用于医保智能审核、优化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还可提供关于患者选择偏好、医疗服务消费心理的信息,进而有助于合理地引导就医行为,促进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因此,设立专项公共投入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共享,应当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进。

(作者华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 时秋雨)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